最新消息

寺廟建築裝飾—依照龍九子的品性,將它們的外形用於裝飾|建築文化

▲感謝 我是RT 製作此題材,讓我們共同分享,賦予我們更多民間文化傳說知識。

將『龍生九子』 祂們的外形用於裝飾

『龍生九子』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龍生九個兒子。中國傳統文化中,以【九來表示極多,九又是貴數,所以用來描述龍子,並非具體數量。】龍生九子的具體組成在明朝方出現各種說法。 較早的說法來自明朝李東陽所撰《懷麓堂集》,「龍生九子不成龍,各有所好」,分別為:老大囚牛(ㄑㄧㄡˊ ㄋㄧㄡˊ)、老二睚眥(ㄧㄞˊ ㄗˋ)、 老三嘲風(ㄔㄠˊ ㄈㄥ)、 老四蒲牢(ㄆㄨˊ ㄌㄠˊ)、 老五狻猊(ㄙㄨㄢ ㄋㄧˊ)、 老六贔屭(ㄅㄧˋ ㄒㄧˋ)/又稱霸下(ㄅㄚˋ ㄒㄧㄚˋ)、 老七狴犴(ㄅㄧˋ ㄢˋ)、 老八負屭(ㄈㄨˋ ㄒㄧˋ)、 老九螭 虫勿(ㄔ ㄨㄣˇ)/又稱鴟尾(ㄔ ㄨㄟˇ)

另是來自明朝楊慎所撰《升庵外集》,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:老大贔屭、 老二螭 虫勿/又稱鴟尾、 老三蒲牢(ㄆㄨˊ ㄌㄠˊ)、 老四狴犴(ㄅㄧˋ ㄢˋ)/又稱:憲章、獸 虫勿、 老五饕餮(ㄊㄠ ㄊㄧㄝˋ)、 老六虫八 虫夏(ㄅㄚ ㄒㄧㄚˋ) ※常被誤寫作 蚣蝮(ㄍㄨㄥ ㄈㄨˋ)、 老七睚眥、 老八狻猊/又稱:金猊、 老九椒圖(ㄐㄧㄠ ㄊㄨˊ)。其他說法:螭首(又稱:地螻) - 麒麟 - 望天吼 - 貔貅 - 龍馬 - 虭蛥(ㄉㄧㄠ ㄕㄜˊ) - 鰲(ㄠˊ)魚 - 獸 虫勿 - 金吾 - 金猊 - 螭虎 - 虫蠻 虫全 - 憲章 - 徙牢 - 蟋蜴 - 蚵蛉。


▲感謝 Marco Wang 製作此題材,讓我們共同分享,賦予我們更多民間文化傳說知識。

龍本性善良,人們依照龍九子的品性,將祂們的外形用於裝飾:

「蒲牢好鳴,囚牛好音,蚩吻好吞,嘲風好險,睚眥好殺,負屭好文,狴犴好訟,狻猊好坐,霸下好負重。憲章好囚,饕餮好水,蟋蜴好腥,蚵蛉好風雨,螭虎好文采,金猊好煙,椒圖好閉口,虭蛥好立險,鰲魚好火,金吾不睡。亦皆龍之種類也。蓋龍性淫,無所不交,故種獨多耳。 」

贔屭,其形似龜,性好負重,故用載石碑。
負屭,身似龍,雅好斯文,盤繞在石碑頭頂。
螭 虫勿,其形似獸,性好望,故立屋角上。
蒲牢,其形似龍而小,性吼叫,有神力,故懸於鐘上。
狴犴,其形似獅子,有威性,好囚,性好食陰邪,故立於獄門上、門環上。
饕餮,形似獸,鬼頭,性好腥,故用於刀柄上。
虫蠻 虫全/䘎蜍,其形似龍,性好風雨,故用於殿脊上。
螭虎,其形似龍虎,性好文彩,故立於碑文上。
螭首,其形似龍,肚子能容納很多水,排水口、橋柱。
狻猊,其形似獅,性好火煙,故立於香爐蓋上。
椒圖,其形似螺螄,性好閉口,故立於門上,今呼鼓丁非也。
睚眥,其形似龍首豺身,性格剛烈,好勇擅斗,嗜殺好鬥,怒目而視,刀環、劍柄吞口,故立於護朽上。
鰲魚,其形似龍,好吞火,故立於屋脊上。
金吾,其形似美人,首魚,尾有兩翼,其性通靈,不睡,故用巡警。
囚牛,其形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,音律,酷愛彈琴,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,蹲立於琴頭。
嘲風,其形鳳凰,是鳥的化身,平生好險,一般在殿或屋的房頂上,殿角走獸。
虫八 虫夏,性喜水,被雕成橋柱、建築上滴水的獸形。


負屭

身似龍,雅好斯文,平生好文,盤繞在石碑頭頂。
中國碑碣的歷史久遠,內容豐富,它們有的造型古樸,碑體細滑、明亮,光可鑑人;有的刻制精緻,字字有姿,筆筆生動;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,膾炙人口,千古稱絕。而負屭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,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,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。它們互相盤繞著,看去似在慢慢蠕動,和底座的霸下(及贔屭)相配在一起,更覺壯觀。

 

贔屭

又稱龜趺、霸下、填下、龍龜等。
其形似龜,性好負重,喜歡負重,力大到可馱負三山五嶽,碑下龜是也。
通常揹石碑、石柱的底台及牆頭裝飾,屬靈禽瑞獸。


虫八 虫夏

性喜水,被雕成橋柱、建築上滴水的獸形。

螭首

其形似龍,是一種沒有角的龍,肚子能容納很多水,排水口、橋柱。
漢族古建築或器物、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作裝飾,嘴大、肚子能容納很多水,《說文》中描述螭為一種黃色的龍,又叫地螻。在建築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裝飾,稱為螭首散水,盤螭,則是他兩兩盤卷的樣子,曹植《桂之樹行》即有上有棲鸞,下有盤螭的句子。


螭 虫勿

其形似魚形的龍(也有說像剪了尾巴的蜥蜴),喜四處眺望,遂位於殿脊兩端,是中國古代建築物的脊樑上的一個設計。性好望,故立屋角上。
漢朝時建造宮殿,為防止起火就在屋頂正脊兩端安裝形狀類似鴟的尾的吞脊獸構件。唐代以後這種構件因為其形狀逐漸稱為鴟吻。到了明清時期,大型的鴟吻多用於宮殿建設,又稱為「正吻」、「龍吻」。鴟尾常用作建築物上的吻獸,因此也成為吻獸的別稱。 臺人稱旋風為「鴟尾」,是指水上龍捲風。

鰲魚

其形似龍,好吞火,故立於屋脊上、玉器。
鰲魚亦即龍魚,乃龍之另一變化。最早見於叶籍「山海經」中的「海外西經」上,外形龍首魚身兼擁龍的莊嚴強狀及魚的靈活性。龍有兩師及水神的神性,而化成鰲魚後最好吞食火舌。因此,中國傳統的木建築特別是廟堂多喜在屋頂兩端安放鰲魚塑像;用意是取其防火消災,守護居庭。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,人們對地震發生的原因,常常借助于神靈的力量來解釋。在我國,民間普遍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,他們說地底下住著一條大鰲魚,時間長了,大鰲魚就想翻一下身,隻要大鰲魚一翻身,大地便會顫動起來。用現代人的眼光分析這種傳說,簡直是荒誕不徑。但持這種說法的國家,並不隻有中國。

 

例如,在古希臘的神話中,海神普舍頓就是地震的神。南美還流傳著支撐世界的巨人身子一動,引起地震的說法。古代日本認為,日本島下面住著大鯰魚,一旦鯰魚不高興了,隻要將尾巴一掃,于是日本就要發生一次地震。除此之外,埃及和印度也有關于地下住著動物在作怪的傳說。

嘲風

其形鳳凰,是鳥的化身,鱗似魚、爪似鷹。
平生好險,一般在殿或屋的房頂上,有震懾妖魔,驅災除害的作用。如今殿角走獸即是其形象。唐宋兩朝視為祥瑞的象徵,明清將之象徵帝王,同時具有攜水鎮火之意。

 

 

虫蠻 虫全/䘎蜍

其形似龍,性好風雨,故用於殿脊上。


- 額外補充 -

古代建築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

在中國古代建築中,宮殿殿頂多為廡殿頂,其屋頂前後左右四面都有斜坡,前後兩坡相交成為正脊,左右兩坡與前後兩坡相交形成四垂脊,統稱五脊。脊獸是中國古代建築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。脊獸按類別分為跑獸、垂獸、「仙人」及鴟吻。其中,正脊上安放吻獸或望獸,垂脊上安放垂獸,戧脊上安放戧獸,另在屋脊邊緣處安放仙人走獸。
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,易燃,建造者常在檐角放置一些小動物。既可增添美感,也使之充滿藝術魅力。這些小動物被叫做仙人走獸、垂脊吻等,行內也稱為小跑、「走投無路」。屋脊上位於最前端的是仙人,即騎鳳仙人,又名仙人騎鳳。後面是走獸,通常數量為奇數(單數),九為最高。據《大清會典》記載,這些小獸依次是:龍、鳳、獅子、天馬、海馬、狻猊、狎魚、獬豸 、鬥牛、行什。

騎鳳仙人

相傳,戰國時期齊國國君齊緡王敗北後被追兵緊逼,逃到江邊,危急中,遇一大鳥。於是,緡王騎上大鳥,渡江而去,化險為夷。古建上將騎鳳仙人安排在首位,表示騰空飛翔並有祈願吉祥意。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塊瓦件。古代的漢族建築師們根據這個傳說,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,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。

跑獸

龍: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。龍的角似鹿、鱗似魚、爪似鷹。唐宋兩朝視為祥瑞的象徵,明清將之象徵帝王,同時具有攜水鎮火之意。
鳳:雄為鳳,雌稱凰,通稱為鳳凰,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,在舊時還比喻有聖德的人。
獅子:獅子作吼,群獸懾服,乃鎮山之王,寓意勇猛威嚴,在寺院中又有護法意,寓示佛法威力無窮。
天馬:「天馬行空,獨往獨來」,將其形象用於殿脊之上,有種傲視群雄,開拓疆土的氣勢。
海馬:海馬亦稱落龍子,象徵忠勇吉祥,智慧與威德通天入海,暢達四方。
狻猊:能食虎豹,亦是威武百獸的率從。傳說它日行五百里,性好焰火,故香爐上面的龍首形裝飾為狻猊,有護佑平安意。狎魚:是海中的異獸,說它能噴出水柱,寓其興風作雨,滅火防火。
獬豸:俗稱獨角獸。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,懂人言知人性。因善於辨別是非曲直,力大無比,古時的法官曾戴獬豸冠,象徵公正無私,又有壓邪之意。
行什:在垂脊上是壓尾獸,因排行第十,故得此名。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猴,背生雙翼,手持金剛寶杵,傳說寶杵具有降魔的功效。頗像傳說中的雷公,大概是防雷的象徵。
 

屋脊,是屋頂相對的兩邊之間頂端的交與會線,有正脊垂脊圍脊圍脊等類型。

正脊

又叫大脊、平脊,位於屋頂前後兩坡相交處,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,規模較大的中國傳統建築、朝鮮傳統建築、越南傳統建築的正脊兩端常有吻獸或望獸,中間可以有寶瓶等裝飾物。廡殿頂、歇山頂、懸山頂、硬山頂均有正脊,卷棚頂、攢尖頂、盔頂沒有正脊,十字脊頂則為兩條正脊垂直相交,盝頂則由四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面。漢朝以前,正脊平直,漢朝起正脊開始出現兩端翹起,曲線,這種做法盛行於唐、宋,到了明、清時期,則多恢復直線。閩南式建築正脊多為彎曲,兩端翹起。還有些特殊形狀的正脊,如清水脊、燕尾脊等。

垂脊

又稱規帶,是正脊或攢尖寶頂相交的屋脊。其主要功能是令雨水沿著坡面流下,防止雨水流到牆面上,也是屋頂的重要裝飾部分。從屋頂高處的上的下垂屋脊,在歇山頂、懸山頂、硬山頂是自正脊兩端沿著前後坡向下,在攢尖頂中自寶頂至屋檐轉角處。中國、日本、朝鮮、越南的一些大型建築的垂脊上有垂獸作飾物。其中歇山頂垂獸在垂脊下端,其餘則在垂脊中間偏下的地方。卷棚歇山、懸山、硬山等級較低,不一定安置垂獸和蹲獸。

戧脊

又稱岔脊,是歇山頂上與垂脊相交的屋脊,是歇山頂建築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,和垂脊成45度,對垂脊起支戧作用。重檐屋頂的下層檐(如重檐廡殿頂和重檐歇山頂的第二檐)的檐角屋脊也是戧脊,稱重檐戧脊。中國、日本、朝鮮、越南的一些大型建築的戧脊上常安放戧獸,以戧獸為界分為獸前和獸後兩段,獸前部分安放蹲獸,數量根據等級大小各有不同。

博脊

由斜坡屋面與垂直建築面相交而形成的水平屋脊稱博脊。

圍脊

位於重檐頂下層的水平脊稱圍脊。是重檐式建築(例如重檐廡殿頂、重檐歇山頂、重檐攢尖頂等)的下層檐和屋頂相交的脊,由於圍繞著屋頂,故名圍脊。中國、朝鮮、越南的一些大型建築的圍脊四角有脊獸,根據等級不同,分別為合角吻(吻獸)或合角獸。


蒲牢

其形似龍而小,性吼叫,有神力,故懸於鐘上。
受擊就大聲吼叫,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,助其鳴聲遠揚。傳說其生性害怕鯨魚,因此鑄有蒲牢形象的大鐘,通常用刻畫有鯨魚形象的鐘槌撞擊,以使其聲音更加洪亮。

睚眥

其形似龍首豺身,性格剛烈,好勇擅斗,嗜殺好鬥,怒目而視,刀環、劍柄吞口,故立於護朽上。
睚眥的駭人形象在中華文化裡有了克煞邪惡的功用,故睚眥常作為辟邪的圖騰。

在古代,睚眥常作為兵器的裝飾,如寶劍的劍格刻成睚眥形象,且劍身要從睚眥的口中穿出(即劍柄吞口),稱爲龍吞口。在西南農村,人們會將睚眥口銜寶劍的樣子做成雕像,掛在門楣上辟邪,稱爲吞口。四川某些地方也將泰山石敢當叫做「吞口」,因兩者形象有相似之處。

狻猊

其形似獅,性好火煙,故立於香爐蓋上及垂脊。
 一種中國神話中的生物。狻猊是類似麒麟一樣的神獸,龍生九子,狻猊便是其中之一,狻猊形象如獅子,喜煙好坐,所以形像一般出現在香爐上,隨之吞煙吐霧。因其好坐,亦作座獅。後來狻猊造型的石像就成為了民間各戶的吉祥物,並且逐漸和民間文化相融合。

 囚牛

其形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,音律,酷愛彈琴,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,蹲立於琴頭。
《治世余聞》有云:“囚牛,龍種,性好音樂。”傳說囚牛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,它不嗜殺不逞狠,專好音律。龍頭蛇身的它耳音奇好,能辨萬物聲音,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,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。

饕餮

形似獸,鬼頭,性好腥,故用於刀柄上。
而人們所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,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。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,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,尤其是鼎上,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。饕餮紋的典型特徵是,有一個正面的獸頭,有對稱的雙角、雙眉、雙耳,以及鼻、口、頷等,有的在兩側有長條狀的軀幹、肢、爪和尾等。


狴犴

其形似獅子,有威性,好囚,性好食陰邪,故立於獄門上、門環上。
傳說其重義氣、好訴訟,能明辨是非、仗義執言《潛確居類書》有:「狴犴,其形似虎,有威力,故立於獄門上。」的敘述。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,後為牢獄的代稱。此外,狴犴之形象常見於中國民間建築之門柄上。

椒圖

其形似螺螄,性好閉口,故立於門環、石鼓,今呼鼓丁非也。守護神可鎮宅。
形狀像螺蚌,性格好閉、好僻靜,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,鋪首銜環為其形象。明代楊愼《詞品》記載:「元人樂府,戸列八椒圖。又貝瓊未央瓦硯歌:『長楊昨夜西風早,錦縵椒圖跡如掃。』竟不知椒圖為何物。 近閱陸文量菽園雜記云:『博物志逸篇曰:龍生九子不成龍,各有所好,鴟吻之類也。椒圖其形似螺,性好閉,故立於門上,即詩人所謂金鋪也。』 司馬溫公明妃曲云:『宮門金鐶獸面,回首何時復來見。』梁簡文烏棲曲云:『織成屏風金屈戍。』李賀詩:『屈戍銅鋪鎻阿甄。』皆指此也。又按尸子云:『法螺蚌而閉戸。』後漢書禮儀志:『殷人以水德王,故以螺著門戶。』則椒圖之似螺形,其說信矣。」


- 額外補充 -

石鼓

抱鼓石,民間有石鼓、門鼓、圓鼓子、石鏍鼓、石鏡之稱。常見於傳統民宅大門、牌樓建築、寺廟前。明清時代,對抱鼓石有著嚴格規定和等級區分。皇族或官府的門前用獅子形的抱鼓石;高級武官的門前用抱鼓形獅子抱鼓石,低級武官的門前用抱鼓形有獸頭的抱鼓石;高級文官的門前用箱形有獅子的抱鼓石,低級文官用箱形有雕飾的抱鼓石;大富豪的門前用箱形無雕飾的抱鼓石,富豪則用石制抱鼓石,而對於普通民宅,則只能用木質方門墩或門枕石來代替了。

 
 

抱鼓石一般由鼓身和須彌座組成,為了讓精美的石頭會說話,工匠們便在這「鼓」上的裝飾作起文章使內容更加豐富多彩。通常鼓多做螺旋紋,其下有淺雕的花草、吉祥圖案。底座浮雕動、植物造型,鼓鏡雕雲頭素線、螭龍或鳥獸花卉等浮雕圖案,鼓牆是綬帶、瑞獸等形狀古樸,雕有荷花圖案,荷葉、荷花、蓮蓬。

在封建禮制下,由於禮制文化和等級制度的集中體現,「門第」、「門戶」、「門派」等封建思想的滋生,抱鼓石被官宦和貴族們演變成權利和「非貴即富」的門第象徵,以及聯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參照物。

抱鼓石一般是指位於宅門入口、形似圓鼓的兩塊人工雕琢的石制構件,因為它有一個猶如抱鼓的形態承托於石座之上,故此得名。抱鼓石是禮制建築等級的符號象徵,也是「非貴即富」的門第符號,抱鼓石絕不脫離它主人背後的政治、經濟基礎而獨立存在。正如吳良鏞所言它「已經不僅是一種樣式,而是根植於生活的深層結構,是一種居住文化的體現。」抱鼓石和門簪在中國漢族民間有「門當戶對」之說,若是如意抱鼓石配螺蚌抱鼓石,圓形門簪配六角門簪,這是就可以說新人「門當戶對」了。從這一點就能反映出,判斷兩家是否門第般配,看看各自宅門的抱鼓石和門簪就可以說明問題了。相傳古代打仗勝利歸來的將軍,為顯耀其赫赫戰功,便把戰鼓置於門前,後來逐漸衍變以抱鼓石代替。抱鼓石有擊鼓、升堂、聽政之意,一般只有衙門或官宦之家才可置立;其次是佛教寺廟,在民間抱鼓石有驅邪避災的法力之說。

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,宅第建設等級觀念的消除,抱鼓石已退出宅第建築領域,成為我們的建築歷史與文化遺產。


另外一提,門枕石主要作用是為了穩定門柱,並且防止門柱因風吹或是門的開開合合而晃動,因為長的像枕頭,所以得名「門枕」,曾有一說,因為以前的乞丐喜歡座在廟口的門枕石上,所以有人也稱門枕石為乞丐椅。


盤螭

盤螭,則是他兩兩盤卷的樣子,曹植《桂之樹行》即有上有棲鸞,下有盤螭的句子。


螭虎

其形似龍虎,性好文彩,故立於碑文、玉璽上,晚期玉器上。
螭虎是戰國之後玉器中常見的異獸,戰國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紋飾。漢以後,螭虎使用的更為廣泛。史書記載:初,漢高祖入關,得秦始皇藍田玉璽,螭虎紐。文曰“受天之命,皇帝壽昌”高祖佩之,後代名曰傳國璽。由此可知,螭虎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、力量、權勢、王者風範。

螭紋最早見于商周青銅器上。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,故又有"螭虎龍"之稱,尾部同樣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別。若就細部而言,頭和爪已不大像龍,而吸取了走獸的形象,身軀亦不刻鱗甲,體態有肥有瘦,可以相差懸殊。圖案設計,比龍紋有更大的自由,用螭紋來裝飾長邊,充填方塊,蜷轉圓弧,皆可熨貼成章。正因如此它才成為最常見的花紋題材。受復古風氣的影響,宋代瓷器大量出現螭紋裝飾紋樣。宋定窯以印花、劃花手法在瓷盤、瓷碗、瓷瓶等器物上裝飾螭紋。元末景德鎮窯有釉裏紅塑貼螭紋高足杯等名品。明清瓷器上的螭紋有蟠螭、團螭、雙螭等多種形態,表現手法多為繪畫,偶有塑貼。

 

中國上古神獸大全

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是指以上古六神朱雀、青龍、白虎、玄武、勾陳、螣蛇(或騰蛇)為代表的皆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。這些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,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。某些古代神獸在中國的占卜術中,尤其是奇門遁甲及六爻兩門術數。這些神獸常出現於漢族建築中,起到祛邪、避災、祈福的作用。


- 其他神獸 -

 

常見的麒麟不是『龍生九子』之一

亦作騏驎,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,是建馬的後代,其祖先為應龍。常與龍馬混淆。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,公獸為麒,母獸為麟,據說能活兩千年。性情溫和,身上雖有可攻擊敵人的武器,但不傷人畜,不踐踏昆蟲花草,故稱為仁獸。
麒麟的首似,形如,狀比鹿,尾若尾,背上有五彩毛紋,腹部有黃色毛,口能吐火,聲音如雷。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才會出現。所以被稱為瑞獸。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:「麒,仁獸也,麋身牛尾一角;麐(麟),牝麒也。」
據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先生說,中國民間信仰中之中,有所謂「四靈」之說。《禮記・禮運》曰:「麟、鳳、龜、龍,謂之四靈。」牠格外受客家人的重視,在節日慶典之中,常常看到牠的身影。 麒麟與龍、鳳一樣,都是人們虛擬出來的瑞獸,被賦予美麗的想像。傳說的麒麟是十分溫馴和善的,不會傷害生靈,甚至連草木也不會折斷,堪稱「仁獸」(《說文解字・麒》),故格外受到以耕讀為務的客家人所崇拜。

 


- 其他神獸 -

 

常見的貔貅不是『龍生九子』之一

為中國傳說的一種瑞獸。中國的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。中國傳統有裝飾「貔貅」的習俗,貔貅寓意豐富,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。從古至今,上至帝王、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,傳說貔貅除了開運、辟邪的功效之外,還有鎮宅、化太歲、促姻緣等作用。貔貅的一些常識,比如公獸有獨角、頭朝左、左腳在前、有翅膀和鬃毛,而母獸正好相反,但其實單隻貔貅是不分雌雄。依照民間的說法是,公獸代表財運,而母獸代表財庫,一次收藏一對代表有財有庫,才能真正招財進寶,而配戴在手腕上最好一手戴一隻,以免兩獸打架。

貔貅別稱「辟邪、天祿」,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。貔貅有嘴無肛,能吞天下財而不漏,只進不出、神通特異,故有招財進寶、吸納四方之財的寓意,同時也有趕走邪氣、帶來好運的作用,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(此外是龍、鳳、龜、麒麟),稱為招財神獸。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。從古至今,上至帝王、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。中國傳統有裝飾「貔貅」的習俗,貔貅寓意豐富,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。

你知道嗎其實貔貅有公母之分

比如公獸有獨角、頭朝左、左腳在前、有翅膀和鬃毛,而母獸正好相反,但其實單隻貔貅是不分雌雄。依照民間的說法是,公獸代表財運,而母獸代表財庫,一次收藏一對代表有財有庫,才能真正招財進寶,而配戴在手腕上最好一手戴一隻,以免兩獸打架。 (註:部份圖片及資料來源至官網或維基百科,如有不正確或禁用請不吝告知通知我們處理,謝謝。) 

▍其他神獸由來 ⬇(介紹不完)
https://kknews.cc/zh-tw/culture/6nm8qzm.html

▍台灣傳統建築物上的各種裝飾元素⬇(介紹不完)
http://nhuir.nhu.edu.tw/retrieve/8082/4061000108.pdf
https://kipppan.pixnet.net/blog/post/52275046

建築之美!台灣傳統建築裝飾中蘊藏著各時代風格

以裝飾彩繪等枝節末微之元素 來談台灣建築之美。如用

【動物元素】

「燕尾」有別於馬背的另一種造型為燕尾,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屋頂正脊尾端 突出且往上揚,垂脊頂住正脊,形狀有如燕子的尾巴一樣,一般常見於廟宇,但也有出現於宅第上,若身份為官宦、富貴人家、功名及第者,通常也會於宅第上裝飾燕尾,這是一種榮耀的象徵喔!

「鳥踏」即在山牆上用磚所砌出的一道長條物,通常呈現出一字型、ㄇ字型與凸字型,鳥踏並沒有明確的用意與象徵,可能是為了讓單調的牆面看來更加的美觀,所以在寺廟、高官人家或普通民宅都可見到她的蹤影,或者就像是她的名字一樣,鳥踏,為了讓小鳥有個歇息停腳的地方!

「石獅」石獅為石門枕的一種,作用與門枕石相同,常用於廟宇,作用是鎮廟除煞,一般依中國人的觀念來做擺放,「男左女右」,左邊為獅子爸,右邊為獅子媽,獅子爸腳採繡球或古錢幣,而且嘴巴張開,嘴裡含石珠,獅子媽腳下有隻小石獅,表現出母親的偉大。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石獅都用來做穩固門柱一途,也有的廟宇將石獅單獨用來作為裝飾,這些石獅不具任何的實質用途,被單獨的放置於廟外,作用如同門神一般,鎮廟除煞。

「獅座」即是坐斗,坐斗又稱大斗,位於通梁上之斗座,獅座除了柱接梁的「斗」的功能之外,因其雕飾精美,尚有裝飾之效,民間宅第或廟宇喜用獅座,亦有鎮宅鎮廟的功能。每個獅座都由整塊木頭雕成,包括胸前垂鏈及腳踏的球。而垂鏈中央的鈴檔及球內的小球,都雕成可以靈活轉動,並不用任何粘接的手法來完成,手藝非常精妙,獅座上方另有八仙及坐騎。

「 藻井」所謂「藻井」是以不斷向中心懸挑內縮的斗拱,交織成網狀的傘蓋形頂棚,因形狀似蜘蛛網,所以又叫做「蜘蛛結網」。藻井的中心是一個八角形或者近乎圓形的「頂心明鏡」,因為「頂心明鏡」常作龍形彩繪,所以藻井又叫做「龍井」。 藻井最原始的功能是為了支撐天窗,後來逐漸絢麗奪目,甚至成為匠師展現高度技巧的地方,常見的藻井形式有八角形結網、四方形結網和旋渦形結網。

「 天井」建築物的中庭,是傳統建築上重要的空間構成元素。由於沒有屋頂,站在天井中可直接仰望天空,在傳統建築的配置上,具有通風與採光的主要機能,又稱內埕、天街或深井。一般傳統厝屋建築中,天井位於前廳、正廳與左右護龍共同圍塑之空間範圍。較大型厝屋中,也會出現多座天井,分別由多重的正身和內外護龍交織構成,形成左右成雙成對出現的日埕、月埕等大小不同排列有序的天井。

【植物元素】

花罩」位在梁枋下的面狀木雕,除了當作裝飾品以外,最主要的功用是在「軟性」界定空間。所謂「軟」性界定,是指讓空間有所區分,但又不全然分隔的意思,花罩最常見的地方就在神龕 前,狀呈現ㄇ字型。

【神獸元素】

雀替」又叫做「插角」、「托木」,位於梁與柱的交叉處,有穩定並強化結構之效和裝飾的功能,雕刻的樣式有龍、鳳、熬龍、花鳥……等。

「龍柱」龍柱又稱蟠龍柱,『柱』為建築體之一,為承重之重要構件,雕龍亦有裝飾效, 所以其擺放位置通常位於人們觸目所及的地方;早期的龍柱通常以石為雕刻的材料,其他材料尚有銅雕龍柱、洗石子龍柱、水泥龍柱等。 先民們為感謝神明的保佑,常以精美的雕飾來表達感謝之意,其中龍柱對柱通常所費不貲,所以能捐獻龍柱者,常都是有名有望的仕紳。



▲感謝 民視讚夯 Formosa TV Thumbs Up 製作此題材,讓我們共同分享,賦予我們更多民俗工藝知識。

 


廟頂的藝術 剪黏工藝之美

剪黏」又稱「剪花」,原屬於華南民間塑造藝術之一,但因應臺灣寺廟裝飾需要,乃由唐山傳入臺灣並逐漸發展。「剪黏」就是「先剪後黏」,用「剪」裁成形的瓷片,「黏」於灰泥的表面,條中國南方所特有的一種嵌鑲藝術,屬於一種嵌鑲式浮雕,最初是交趾陶的代替品,但由於交趾陶比較昂貴,而且當時窯燒技術欠佳,成品色澤黯淡、耐久性差,匠師改以灰泥塑形,將剪裁的陶瓷片黏於其上,既省錢又好看,形式上刻意摹仿交趾陶,儘可能把陶片接縫處遮掩掉。

傳統的剪黏是由石灰、糯米、麻絨...等材料混合後塑成大樣,將石灰為主的原料抹在表面,再剪成小塊貼上,近來玻璃工藝發建後,則多改用彩色玻璃黏貼。臺灣廟宇屋頂上的多彩細緻的寶塔、五彩繽紛的人物座騎、花鳥蟲魚、山變樹林,甚至於青菜、蘿蔔...等裝飾品,尤其是燕尾翹起處鮮豔耀眼的雙龍,大都是剪黏的造形藝術,剪黏師傅不僅要有高超的塑造技巧,更需要扎實的繪畫根基。剪黏的製作工法可以依據材料屬性分為骨架、胚體、表面及裁剪黏貼四部份。如「墀頭」『墀』音:ㄔˊ,什麼是墀頭呢? 這是屋檐和牆身銜接處所做的一種裝飾,為的是要讓建築物的整體形象能夠統一以及使屋檐和牆身銜接順暢。一般民家只用磚頭做出反階梯狀的墀頭,講究一點的人家 或廟宇會用彩繪或泥塑或交趾陶來做修飾,讓家看來更加的氣派。「牌頭」為在垂脊最下方作成收頭,其上多以人物故事為題材,背後並襯以山林閣樓,如三國演義、封神榜等民間故事亦或可置假山等剪黏裝飾。


▲感謝 僑務電子報 製作此題材,讓我們共同分享,賦予我們更多民俗工藝知識。

廟頂的藝術 磚雕木雕石雕泥塑工藝之美

磚雕】是東亞傳統建築的一種裝飾藝術,尤其以民間建築最為花樣繁多。磚雕是在燒就的磚上直接雕刻,其最終圖案即可以是單塊磚,也可以由一定量的磚塊拼合而成。它與木雕石雕合稱為「建築三雕」。如「磚雕」顧名思義就是在磚塊下工夫的一種作品,可分為窯前磚雕與窯後磚雕。窯前磚雕,即在尚未入窯燒成磚的土坏上進行雕刻,其優點是可造性高,且所雕刻之線條較為自然圓滑,缺點為燒製時容易形,不利於事後的拼裝,且磚色難以掌控。窯後磚雕,即在已燒成磚之成品上,以小鑿子慢慢雕花,其優點為沒有窯前磚雕的缺點,其缺點為雕之線條較為生硬,而且所花之時間也較久。

木雕】是雕塑的一種,在我們國家常常被稱為“ 民間工藝 ”。木雕可以分為立體圓雕、根雕、浮雕三大類。木雕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,在我們國家的工種分類中為“精細木工”。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。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,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、紫檀、樟木、柏木、銀杏、沉香、紅木、龍眼等。採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為“樹根雕刻”。木雕有圓雕、浮雕、鏤雕或幾種技法並用。有的還塗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。如「豎材」豎材,位在垂花外緣的木雕板,造形常以仙女、仙人或是猛虎為主,功用為遮飾垂花中段的榫眼接縫。

石雕】,指用各種可雕、可刻的石頭,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、可觸的藝術形象,藉以反映社會生活、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、審美情感、審美理想的藝術。常用的石材有花崗石、大理石、青石、砂石等。石材質量堅硬耐風化,是大型紀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。

泥塑】以手工捏塑成形後,上彩或上釉燒製而成的泥偶或陶偶,在建築上常見的是交趾陶和泥塑,而剪黏的原型即是泥塑。

寺廟裝飾或構造的配置

寺廟裝飾或構造的配置都有傳統的尊卑之分,主殿都較高,大都採「歇山式」,規模較大的採「重簷」建築。道教廟宇與佛寺的建築型式不同,閩南廟宇的建築裝飾,蘊藏了數之不盡、看之不絕的民間工藝與美術,也傳遞著昔日的原始信仰、神話傳說、文學篇章或歷史典故。不但具有裝飾之美外,也藉著「諧音」 、「隱喻」表達心靈深處的理想與願望:也從各種神明及動植物圖案中,表現出「趨吉避凶、祈祥納福」的意義,更表現出教化忠孝節義、稜善有餘慶的文化思想。今天要與您欣賞寺廟裝飾之美,從門神、窗、雀替、瓜筒、通樑、斗拱、樑枋、天花板、看堵、柱上都有裝飾物,有動物類、植物類、人物類和什物類,有抽像變形,也有寫實;有單獨模樣、也有違綿不斷環環相扣的,種類繁多,不勝枚舉,整座廟宇就像是一個民問藝術博物館。